日期::2022-06-01作者:网友整理人气:
白夜照相馆(北京照相馆排名)
还记得刘烨在微博PO出的这张全家福吗?
在这张民国味道浓郁的复古照片下面的留言中,除了对高颜值的一家四口的羡慕外,最多的就是打听这张照片是在哪里拍的。
于是,白夜照相馆,就这样红了。
但是,即使有导航,寻找白夜照相馆也不是一件轻易的事。
在东五环之外一个偏僻的城中村里,有一大片废弃的厂房,被改建成为“黑桥艺术村”,白夜照相馆就建在艺术村一座厂房里。
推开斑驳的大铁门,这是一间200多平方米的厂房, 被隔成布景区、办公室、化妆间,空旷而杂乱,堆放着各种带有时代印记的物件。
大喇叭的留声机、老式二八自行车、画着美女头像的饼干筒、民国式样的圆眼镜、藤条和红木的老式家具,还有各种生了锈的铁皮玩具。
这些从亲戚朋友家里,或者从旧货市场淘来的“历史文物”,这些都是拍摄道具。
就连拍摄用的服装和饰品,也有一部分是真正的民国时代的旧衣服。
这些可是真正的古着,虽然颜色已经有些黯淡,但是那种精细的手工裁剪是现代工艺难以达到的。
“咔嚓”一声,呈现在镜头中的是一幅质朴而庄严的画面,没有更多修饰美化,没有华丽刺眼的背景,每个人都正襟危坐,表情含蓄内敛。
在过去的年代,几乎每个家庭的相册中,都有类似的这样一张照片。
全家隆重装扮,过节一样来到照相馆,留下这张全家福,珍藏在相册里,纵使时光流逝,照片中的幸福和美好永远定格在那里。
这便是白夜照相馆的掌柜——两个85后年轻人,杨威和王旭试图在影像中寻找的感觉。
“在摄影变得越来越随意的今天,通过重建一家老式照相馆,重拾照相馆带给个人和家庭的那份温情,以及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仪式性的留影传统,与人们对个人肖像的正式态度。”
杨威毕业于中心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他的本科和研究生论文课题,都是“民国老照片”的相关内容。
从大三开始,杨威就到处淘宝,至今已经收集了几万张民国老照片。
他发现,每一张老照片的布景都在变化,从山水树木、亭台楼阁,到飞机、汽车、摩托车,再到解放后的天安门、宝塔山和领袖肖像,布景的演变,犹如一部百年社会生活史。
这些布景引起了杨威极大的爱好,他正在写一本关于中国不同时代老照相馆布景的书,目前这还是中国摄影史研究的一项空白。
在杨威费尽周折收集老照片的同时,比他小两岁的中心美术学院设计系毕业生王旭痴迷的是收藏老相机和镜头。
他沉醉于老式相机的摄影和洗印工艺,银盐、蓝晒、铂金三大老照片制作工艺的应用,使得出品图像之细腻,色调之柔和能够与民国老照片保持一致。
但这也意味着,完成一张高质量的照片往往需要长达几个月的漫长等待。
2012年,在偶尔一次聚会中,王旭碰到了杨威。
两人聊起重建一家老式照相馆的想法,没想到一拍即合。
两人站在一起,就是一对最佳拍档的模样:一个活泼健谈,一个严谨认真,一个负责技术,一个负责审美。
白夜照相馆就这样诞生了。
过去的三年里,他们每年至少为2000人拍摄了照片。
其中不少是要求穿越成“民国女神”的姑娘。
定价100块钱一张的民国风照片,看起来很美,但做起来并不轻易。
从年代感的布景、复古妆容、着装、道具,到人物的姿态、表情、动作,每个细节的还原都要认真考量。
身为技术控,王旭今年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学习老照相馆的上色技艺。
他费尽周折四处寻访,终于在大连交通大学身后的巷子里,找到了一家小小的庄式照相馆。
相馆不大,但却仍在提供黑白胶片拍摄和传统手工上色业务。
相馆主人庄乾滨老先生,是中国人工照片修补和人工照片着色的高人。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大连火车站二楼挂着一幅巨型的毛主席画像,就出自庄乾滨之手。
他将绘画的理论与感觉运用在照片着色的创作中,可以说独具一格。
对于王旭的求教,庄乾滨很感动。他解囊相授,言传身教,希望白夜照相馆可以把这些传统的手艺传承下去。
在这个拍摄和留存太过轻而易举的时代,手机、相机、硬盘、云端,无止境的储存空间……
可是,是否因为太轻易被记录,记住则显得已经不再重要?
但是,杨威和王旭深信有些东西是不可取代的。
比如正式的人物肖像、比如一家人请专业的摄影师在专业的场所记录有特别意义的时刻,甚至是追求照片片“完美”的仪式感,都会让人动容。
他们说,照相馆不仅仅是照相,也是几代人共同的记忆。
就算照片会泛黄,这份记忆也会一直历久弥新。
来源:日常生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