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06作者:网友整理人气:
家人定位(亲子关系中父母的定位)
很多家长认为,和孩子做朋友,就是对孩子好,就是尊重孩子,是最佳育儿方式。
假设一个不到14岁的孩子,抽烟喝酒、打架骂人,作为朋友,你会怎么做呢?
规劝,假如不听,离开他;或者,酒肉朋友,大家一起嗨,对不对?
那么身为家长,真的能做到“离开”,或者“一起嗨”吗?
即使能做到,也是失职,甚至违法。
因为朋友可以不担责,也没有权限担责,但家长作为监护人必须担责。
那些孩子犯错,把孩子扔高速上的案例,最后还不都是在民警教育下,乖乖接回孩子。
所以,家长是没法做孩子朋友的,这点,在做家长的第一天就应该有个清楚的熟悉。
亲子关系中,家长,或者说父母的准确定位是:
一,孩子2岁前,做孩子的贴心小棉袄温柔、体贴、耐心、陪伴、有求必应,是这个阶段父母要做的。
虽说,在孩子刚出生的1-2年里,父母很辛劳,但这种辛劳,更多的是体力上的。
至于脑力上,恰恰相反,不要为了赢在起跑线上,而拼命给孩子安排早教。
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曾做过一个闻名的“双生子爬楼实验”:
将一对双胞胎婴孩分开做爬楼练习。
一个孩子提前6周练习,另个孩子在这6周内则什么都不做。
6周后,第一个练习的孩子爬5格楼梯用时26秒,另一个没练习的45秒。
此时,将两个孩子同时练习。
仅仅过了2周,第二个孩子就超越了第一个孩子,10秒就爬完了指定楼梯。
这个实验非常清楚的显示了:早教不要贪早,孩子有自己的成长特点,到点了再练习,事半功倍。
所以,2岁前就是轻松、舒畅、长身体。
二,2-10岁,做孩子的权威,树立威信树立威信不是要搞“封建大家长”制的独裁。
也不是虎妈狼爸那种,让孩子恐惊,战战兢兢。
“威信”是让孩子打从心底对父母尊重、信任。从而在父母指导下,向着目标,全力前进。
没有威信的家长,孩子总是不同程度地怀疑父母的话。
这很糟糕,这将消耗孩子的很多时间和精力。
或许有人会说,这样的孩子有主见,敢于挑战权威,是好事。
年幼的孩子,见识有限,假如总在挑战权威,他还哪有时间去进步?!
孩子的主见应该在10岁左右,也就是小学四年级开始慢慢培养。
10岁前孩子的主见,只能在小事上练手,比如:穿什么衣服,吃什么东西等。
大事上,如:求学、升学上,还是应该以父母的判定为主。
即使父母也没什么见识,但至少他们求助的渠道,会比孩子多。
那么,怎么做才能建立威信呢?
做好三件事就行:
订立规则:少而精,有操作性,具体告诉孩子,做好解释工作。
执行规则:果断执行不心软,赏罚分明守信用。
话要少说(最重要):不啰嗦,喜欢在心里,用行动传递爱。
三,10岁后,做孩子的顾问10岁后,孩子慢慢进入青春期,家长就不要再以权威自居了,否则只会把孩子引向叛逆之路。
但前期奠定的威信,可以让家长很轻易成为孩子的人生顾问,帮孩子出谋划策。
“顾问”这个角色并非是要去做孩子的朋友。
虽然顾问和朋友,都可以及时了解到孩子的困难和心事。
但顾问给出的是方向引导,协助解决问题,同样,做到这点需要孩子对家长有信任和尊重。
顾问的基本修养是:放松、从容、不焦急,不勉强孩子必须照自己说的做。
顾问的进阶修养是:问题解决后不表功劳。你表一次功,青春期孩子就不会再来求教了。
顾问的终极修养是:去真正了解自家孩子,以及孩子身边同龄孩子的想法、兴趣等等。这样给出的方案更有针对性,更轻易获得孩子的信服。
父母有威信,孩子犹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自信且舒畅。
父母缺乏威信,亲子间将时常陷入内耗,孩子痛苦,大人也痛苦。
建立威信时,父母可能是“恶人”,
但长大后,孩子会更感恩父母。
不建立威信,父母可能是“朋友”,
但长大后,孩子会埋怨父母失责。
表面繁华不值钱,找准定位,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有最终的收获。
—END—
来源:日常生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