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7作者:网友整理人气:
朱元璋通过废中书省、收兵权的手段,牢牢把握了国家的军政大权,但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更要想保证军政治理机关的官员都忠心尽职、严格执行皇帝的命令,还需要有另外一套监察机构。
在中心设立监察机构,最早是秦国的制度。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秦始皇为了监控文武百官,防止百官有不法行为,特地在中心设立了御史大夫。以后历代皆沿其制,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心监察机构扩大为御史台,这种封建监察制度为不断适应专制皇权的需要正在日臻完善着。
洪武元年,也就是1368年,朱元璋曾对御史大夫汤和、邓愈,御史中丞刘伯温、章溢等说,振纲纪、明法度者主要是在你们御史台。这说明朱元璋对百官监察的重视。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又专门设立了左、右中丞,为正二品官职;左、右侍御史,为正四品官职。这年的五月,不知出于何种考虑,朱元璋废掉了御史台。
御史台被废掉以后,朱元璋又觉得御史台监控百官,其作用是不可小觑的。于是,朱元璋又于洪武十五年恢复了御史台,并将其更名为都察院,同时,还对机构本身作了相应的调整。都察院设立了监察都御史,为正七品官职;各道监察御史,为正九品官职。其职责是上至纠察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下到弹劾小人构党作恶,从“学术不正”到变乱祖宗制度等等。
每道铸印二枚,一枚由资深的御史掌管,一枚则藏于内府。有需要用的时候可以拿给他,但是用完后要及时监察归还。
洪武十六年,都察院被升为了正三品衙门。第二年正月,又被升为了正二品衙门,设官齐全,使监察制度在组织形式上趋于完备。这时都察院设立了左、右都御史,为正二品官职;左、右副都御史,为正三品官职;左、右佥都御史,为正四品官职。下面主要说说左、右都御史的权力和职掌。
左、右都御史是专门负责纠劾百官的长官,其职责是辨明冤情,提督各道。详细来说就是都御史有三劾权、职官考察权和司法监督权。
三劾权是指都御史对京官行使的三项纠劾权力,即凡大臣奸医,小人构党、作威作福乱政的,必须予以弹劾;凡百官贪冒、破坏官纪的:必须予以弹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的,必须予以弹劾。
而职官考察权,顾名思义也就是对在朝官员进行考核和监察的权力,它由都御史与吏部长官共同行使。都御史的司法监督权主要是在朝廷发生重大案件时,由皇帝下令三法司会审时行使的。都御史与六部尚书品秩相同,合称为“七卿”。
朱元璋对监察制度的一大贡献便是在都御史下再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以一个布政司为一道,每道设立七至十一人,共计一百一十人。职权是纠劾百司,辨明冤情,凡是大臣奸邪、小人构党、威福乱政、官员贪污舞弊、“学术不正”和变乱祖宗制度的行为随时都可以举发弹劾。
在京的监察御史的职责是巡视京营、仓场、内库、皇城,参与监临乡试和会试等;在外地的监察御史的职责是巡按、督学、巡盐、巡游、监军等。特殊是巡按御史,他要代替皇帝巡察地方,大事上奏皇帝裁断,小事则自行处理,是最有威权的差使。
虽然监察御史只是个七品官,品级和外任的知县是一样的,但是它却是很有权力的官职。皇帝利用他们来挟制大官,以小制大,以内制外,赋予了他们很大的权力。
这些官员被皇帝看作是耳目,他们替皇帝听、替皇帝看,并且还随时要向皇帝报告。同时他们也被皇帝看作是鹰犬,他们替皇帝追踪、搏击不忠于皇朝的官民。一句话,都察院是替皇帝监视官僚的机关,是替皇帝保持传统思想、纲纪的机关。
都察院与以前的御史台相比权力更大,它不仅负责官员的弹劾以及对大政方针提出修改意见,而且还有监军权,即治理军队的权力。这些官员的品阶并不算高,但是由于其拥有相称大的权力,却成了王公大臣们无法小视的一支力量。
都察院仅仅是明朝监察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除此之外,朱元璋还创立了通政司和六科给事中。拥有独立监察权的六科给事中,即吏,户、礼、兵、刑、工等六科,其职责无所不包,朝廷中的大事给事中生能参与。此职的创置,对于职权空前大为提高的六部起到了钳制作用,同时也分解了都察院的监察权。两者之间,亦可互相纠劾。
通政司成立于洪武十年,是监督臣民的机构。通政司设立了通政使,是专门负责向皇帝奏报四方陈情建言、申诉冤案或告发不法之事的官职,并且还要呈递天下臣民的实封奏章。
明朝监察机构的设立是,中心设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和通政司,地方则设提刑按察使司,他们的职权总的来说就是上下察举官吏不法行为,并随时奏报纠劾,他们的工作往往是司法的前奏,但并不等同于司法。
来源:日常生活网